[1] |
王健, 郭康, 李媛, 高欣, 冯展祖, 王亚龙.
我国空间环境及效应研究新需求与发展对策思考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23, 40(4): 437-445.
doi: 10.12126/see.2023003
|
[2] |
姜云彬, 赵华, 郝刚刚, 陈恩涛, 洪斌, 薛宏伟, 周辉.
“天基红外系统”高轨卫星构型分析与启示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23, 40(2): 203-212.
doi: 10.12126/see.2022104
|
[3] |
梁晓珩, 梁秀娟, 柯蓓.
我国遥感卫星系统发展进阶路径探讨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21, 38(1): 100-105.
doi: 10.12126/see.2021.01.016
|
[4] |
钱志英, 李伟杰, 石文静, 孙国鹏, 易茂斌, 韩绍欢, 肖伟, 王敏.
自串联发射卫星平台结构分系统设计与验证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20, 37(5): 478-484.
doi: 10.12126/see.2020.05.010
|
[5] |
张旭辉, 赵学敏, 李兴冀.
典型星载遥感器光学系统总剂量效应防护方法与设计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18, 35(4): 371-376.
doi: 10.12126/see.2018.04.011
|
[6] |
李俊麟, 汪少林, 张黎明, 司孝龙, 马文佳, 杨春燕, 李鑫, 刘辉, 李阳.
光学遥感卫星杂散光扫描测试系统测控设计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17, 34(2): 195-201.
doi: 10.12126/see.2017.02.015
|
[7] |
赵凯璇, 车腊梅, 彭超, 陈小弟, 侯鹏.
空间光学载荷低温部件地面气体保护系统设计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17, 34(5): 560-565.
doi: 10.12126/see.2017.05.019
|
[8] |
李德富, 刘小旭, 朱尚龙, 邓婉, 陈益.
“新视野”探测器热控设计特点分析及启示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16, 33(1): 105-108.
doi: 10.12126/see.2016.01.019
|
[9] |
王国语.
空间碎片国际机制发展趋势分析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15, 32(2): 147-152.
doi: 10.12126/see.2015.02.002
|
[10] |
王振仁, 刘宝瑞, 王华新, 张克.
遥感器真空成像三维光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应用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15, 32(3): 296-300.
doi: 10.12126/see.2015.03.013
|
[11] |
周东强, 曹瑞, 赵煜.
遥感系列卫星在轨微振动测量与分析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13, 30(6): 627-630.
doi: 10.12126/see.2013.06.012
|
[12] |
唐见茂.
航空航天材料发展现状及前景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13, 30(2): 115-121.
|
[13] |
张景川, 谢吉慧, 王奕荣, 裴一飞.
航天器真空热试验测控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12, 29(3): 263-267.
|
[14] |
刘 佳, 李运泽, 常 静, 盛 江.
微小卫星热控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11, 28(1): 77-82.
doi: 10.12126/see.2011.01.015
|
[15] |
由磊磊.
绳系卫星系统交会对接的应用与设计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07, 24(1): 37-42.
|
[16] |
赵立军, 庞贺伟, 崔俊峰.
卫星热试验平台水平调节控制系统设计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06, 23(4): 215-221.
|
[17] |
.
卫星热试验平台水平调节控制系统设计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06, 23(4): 215-221.
|
[18] |
.
卫星动力学环境试验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05, 22(6): 322-326.
|
[19] |
.
结构动力学模拟试验计算机测试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03, 20(2): 37-40.
|
[20] |
.
航天器的环境试验及其发展趋势
. 航天器环境工程,
2002, 19(2): 1-10.
|